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拙见引玉3 |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意·笔的指纹性化育创始”:“人在书画中” |
——风格独立的最大表现空间 |
|
没有一般性和多样性的并存也就不存在传统和创新。如何认识、继承一般性的优秀;如何摸索、放大多样性的个性喜好;可以说是创新的关键。 有中国传统的书画创作,可以说是通过“借形写意”来表现“人在书画中”个性审美追求的“创始”过程。其中,文学性立意与书写性笔墨的指纹性化育而造型出的、前无先例的“创始性”,是文学性美术的书画创作的基本表现。 中国传统书画兼具记录再现的实用性和追求审美的艺术性,是作者与观者通过作品进行视觉沟通的一种平面静止语言。而作为语言所必备的视觉与文化的可通性,决定了“创始”可以利用的个性空间不是肆意无束,而是必须遵守最低一般性底线的、人类视觉及中国传统文化可共通的、社会合理性美。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意先技后的创作目的——“写意传神”之“正能量美立意”中国传统书画不是无视观者感受的自娱日记;也不是无视审美追求的再现记录;更不是唯技巧美的装饰性工艺美术;其创作目的是将包含作者个人思想情感追求的“正能量美”通过书画具体展现给观者,以引发观者共通“正能量美”的精神波动乃至共鸣。 与其他美术形式相比较,中国传统书画独特的文学性汉字“立意”占有最重要的“有的放矢”地位,是明确表达如何“正能量美”创作目的的决定性点睛部分。 作为文学性美术的中国传统书画,其基本审美追求可以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共通性的、“以人为本”的、“正能量美”的“人在书画中”的“写意传神”。 技巧的传神——“技”,是因目的的写意——“意”的存在才体现出其真正价值的表现手段。若将“技”举例为“箭法”时,其“意”可“保家卫国”、“打猎糊口”、“杂技表演”、“打家劫舍”,可见“技”虽是同一个“技”,其要达到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无需表现给别人看的“世外高人”是不必创作留在纸上的书画的;而想给别人看的书画创作都是有目的的;书画创作是先有目的后随技法,只有唯技巧美而没有目的的书画创作可以说是“平面装饰性工艺美术”、乃至“无的放矢”的盲目行为。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尊重观者的创作态度——“借形写意”之“鹿是鹿马是马”中国传统书画可“借形”的对象是有限的、篆、隶、草汉字结字、口传书记物象,以及实在物象。 故意臆造汉字及物象基本特征的“指鹿为马借形”,不仅是抹杀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语言一般的可通性、记录再现的实用性,更可以说是对观者,对艺术都不尊重的态度表现。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指纹个性的创作风格——“借形写意”之“同一活人”中国传统书画可“借形”的题材可分为有限的,篆、隶、草汉字结字,以及人物、山水、花鸟、界画等物象。 能否具有独立个性的指纹风格,在于能否在“借形”的“多题材、多形式时保持有同一指纹风格”,还有在“一题材时追求变化无限而仍然持有同一指纹风格”,也就是能否表现出以人为本的追求无止境的提高而仍然保持同一个指纹性风格的“求异存同”。 中国传统书画是以人为本的表现艺术,其创作风格也是不断地在个性统一中追求不断提高而自然体现出来的“人在书画中”。其指纹风格的独立个性,首先应该表现出的是作者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因题材不同、大小横竖等形式不同就变成别人或多人合作的“不同人”;同时,也应该表现出的是“同一个活人”,而不是因同一题材、同一形式就没有年龄积累、当时身心状态、追求上进提高等时间变化的“机器人”。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意·笔的指纹性化育创始”——个性审美追求的最大表现空间中国传统书画是以人为本的文学性美术,书写性汉字与物象的“意·笔化育”出的整体形象是其最终表现形式。 然而,兼具共通、再现性的汉字与物象的不可臆造性;同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社会共通合理性美;悠久历史孕育出的前人的共通性作品的优秀性;决定了对传统意·笔一般性的继承是占据了中国传统书画创作的核心部分的。 书画是“中国书画”还是“其他形式的美术”,是作品自身表现出的一般性与多样性同时与观者视觉沟通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如何时代性地、放大个性喜好地认识、继承传统一般性的优秀;如何发展多样性地进行个性化“意·笔的指纹性化育创始”,才是中国传统书画“人在书画中”可以利用的最大表现空间。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意·笔化育的基本条件——“写意传神”之“扣题”扣题是作为创作的最基本条件。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意·笔化育的身心一致——“形神俱活”之“人在书画中”中国传统书画不仅仅是对汉字及物象本身的记录与再现,同时,更是把与作者思想情感追求同步的、作者的整个心身寄托于书画形象的“托神”表现。 中国传统书画的造型形象,可以说是与作者身心状态一致的、“意·笔化育出的作者原身”,是充满了作者原身状态的“人在书画中”的、“形神俱活”。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意·笔化育的身心一致——“形神俱活”之“长水则活”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载体是“水”,其独一无二的优秀之处是在于有清晰完整地记录与再现包括静止与间隔时间在内的、身心变化的可能性。(详见拙笔《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先天优秀载体:“水”》) 熟宣有渗透性而无洇散性,虽笔的轨迹清晰但静止与间隔则不明;皮纸有洇散性但渗透性不显,则用笔轨迹不能笔落神定而混淆交叉重叠。生宣的棉料绵连渗透洇散俱佳且水沾即走,可极度清晰完整地记录与再现瞬间变化的身心状态。 长于水:知水,足水,领水,料水,驱水,等水,挤水 水有笔落神定的渗透性与能动的洇散性,充分利用水性不仅是要用足水,要次序分明地领水,还要预测水的能动走向和界限去驱水,交叉重叠融合时还要去等、挤、赶仍在渗洇中的先水,等等。 用水是将身心与水性融合一体的化育,长于用水是对创作时的先后次序、快慢沉浮、收放断连,辗转交叠等等身心状态变化生动完整、“高解像度”、“人在书画中”地记录与再现。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意·笔化育的形象统一——“笔触一致”之“书写性笔墨”中国传统书画独特技法的最优秀之处、在于最能表现与中国传统审美观一致的、“人在书画中”的书写时瞬间个性化身心状态变化的、以汉字的毛笔领水手写线条为基础的“书写性笔墨”。 书画创作是随着作者人生的结束而伴随有其创作终点的。中国传统书画的先天优秀之处是其“书写性笔墨”可以同步“人生·人味内涵”的、并且无法预料其“未来人生”创作终点的无限的可能性。 而不精研“书写性笔墨”可以说是等于限制了表现“人在书画中”的发展空间,而且其创作终点是可以预料的:是只有视觉色彩图案美的,只有定型制作技巧上的改加颜色、改加题材对象、加改堆叠同样定型技巧的、“定型工艺的色彩图案”。 由“书写性笔墨”造型的形象具备了“人在书画中”的“中国书法”、“中国画·国画”的基本条件。而没有“书写性笔墨”的,即使其立意如何再中国风,题材如何再中国化,也只是“书画”而不是“中国书画”。 “书写性笔墨”是“人在书画中”的中国书画的技法根本,不在“书写性笔墨”上下功夫,应该是没有资格言及中国书画的传承与弘扬吧。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意·笔化育的形象统一——“笔触一致”之“笔墨的一般性与多样性”中国传统书画是以书写汉字线条的毛笔领水运笔技巧为基础而“写”出来的“人在书画中”形象。 现今社会比较普遍的中国书法传统运笔一般性理论,可以说是:以现代社会容易共通的楷化书体的、男性的、右手的、单字的从左往右及从上往下、多字的从上往下连接的、书写手视野遮挡最少的、“书写方便顺手性”为中心的;同时,利用自然落力的最省体力的、书写与观赏视线不同的视线下前方斜视的;可以最大发挥水的渗透性与洇散性为中心的、以固定水平平放平面为创作平面的,汉字书写技巧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此以“男性右手竖版的书写顺手性”为中心的一般性书法运笔理论自然是存在着与现代社会的实用性及审美观的开离之处的。 首先,现代中国社会是男女平等的,出现具有女性特点的一般性书法理论也是自然之事。另外,现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汉字是横向排列为主的,传统竖版的字间笔势衔接技巧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还有,左会手也不会被强制改用右手;日常所需手写汉字数量的日趋减少;等等,可见审美观、书写性运笔技巧都发生变化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时代性体现。 再者,理论可以说是客观作品在先主观推测在后的,用推测假设来引领实践方向并得到实践验证的规律性总结。可以说能把多样性经验上升到一般性理论再来主导实践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多样性的同时存在也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 从汉字的书写运笔来说,其一般性理论可以说是偏向性人文理论,而不是算数的一加一只能等于二的自然法则。 实际运笔本人的理论可以被作为主导其本人个性技法的、自有个性喜好偏向性的真正理论。而只通过作品实物或侧面了解的观者的推测,更是是带有观者个性偏向性的推测,即使经过其偏向性主导的实践验证,最多也只是偏向性验证理论而不是原运笔本人的偏向性真正理论。 常闻:“甲的书法是没有人能超越的”,是实话,也是废话。“甲的书法”是在甲本人的偏向性理论甲的主导下的偏向性作品,在不改动偏向性理论甲的条件下,个性不同的乙丙丁用甲的偏向性理论甲去超越甲本人当然是不可能的。反而言之,乙丙丁的个性不同风格也是绝对有与甲并列的可能性的。 也就是说,一般性理论必然存在着多样化的空间,不然的话,中国书法史上不可能有:商朴周肃、秦威汉美、晋韵、南雅北壮、随和、唐法宋意元明态、清学等等 ,风格不同的作品存在了。 具体来说,有关汉字书写运笔一般性理论的实物依据——现在我们可以亲眼看到的毛笔手书真迹: 汉字书体是以篆、隶·草、行、楷为序而演变的,隶变之前的金文篆体,除新出土的寥寥几件盟书简牍外现在几乎没有手书真迹可以亲眼得见;隋唐之前的经典书体几乎只能参照镌刻实物或其拓片甚至他人的临摹版本;尤其,书法运笔一般理论的主要对象、楷化的最大依据的手书真迹可以说是清末才被发现的敦煌遗书;等等。 因此,可以说笔墨的一般性是汉字线条的书写性,其多样性是存在很多的、可以通过个性的对传统历史实物的观察与既有偏向性理论的比较、分析、摸索、尝试,找出可以放大个性喜好的、可以进行个性化丰富的空间的。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意·笔化育的形象统一——“笔触一致”之“笔墨的指纹性丰富”羊毫长锋:锋长则笔尖肚根皆可用,含水多则运笔可行远,有腰则可贯笔力,柔软则变化无穷,可谓是整体化育及变化无限之首选。 笔墨技巧的变化丰富性可以说是与笔冠(上有笔纽挂绳的笔管顶部)连动轨迹的变化幅度成正比例的。 笔墨的书写顺手性可以个性丰富至造型书写需要性,另外,例如: 阴手(右手侧锋时:手心上,笔头左,笔冠右)→阳手(右手侧锋时:手心下,笔头右,笔冠左);三分笔→过腰至根;顺向→逆向;固定笔管→捻转笔管;一次阴阳同向顿折→辗转阴阳换向顿折,等等,都是可以个性笔墨运笔丰富化的地方。 中国传统书画的笔墨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形象视觉效果,更是通过书写将身心状态“笔落神定”地自然而然地托神于书画形象之中的“人在书画中”的转化过程。可见,描摹堆叠、重笔修补等等可以说是笔墨不成熟,身心状态不稳定的具体体现。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意·笔化育的形象统一——“笔触一致”之“笔墨的一笔到底”余谈:“民以食为天” 言及“笔触一致”,实为小生少时困惑了好久的一件事。当时观看刊载的齐白石老人作品图片,对其写意花卉与工笔草虫的、如同与他人合作的不同技法并存很不理解;更何况白石老人应该是追求老人自己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何自相矛盾地作有老人自己不喜欢并称之为“太似为媚俗”的工笔草虫?直到后来偶然触到“民以食为天”一词,顿生感触:艺术的追求二字确实是与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吃的饭菜有后先之别的。 中国传统书画不是汉字零件、物象零件的机械拼凑组合,而是由笔墨次序清晰、身心状态干净,气透静止平面之外的意·笔化育出的、一个不可分家的生动整体形象。 其统一手段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独特技法——最能表现瞬间个性化身心状态的、“人在书画中”的“书写性笔墨”,也是创作时可以个性化利用的最大技法指纹性风格空间。 统一整体笔墨形象的主导技法思想是“首重整体化育,次为局部形技”,如同不是一个人的头身脚再好也没有用一样,局部的孤立性完美只能是整体不统一不完美的体现;而局部对整体的贡献性完美才是局部的真正完美。 整体化育的要点是“笔触一致”;其关键是运笔时,“一笔到底”的“笔落神定”、“笔断意来连”;同时也是视觉上造型形象所表现出的、墨色的“色连气不断”,也就是表现“人在书画中”的原身状态的“笔同气自贯”;即,整体的清晰、干净、透气、的自然一体。 孤立性的局部异笔,即,局部换用异种类、异大小的毛笔;局部换用异风格的运笔技巧;局部运笔时的身心状态与整体状态的开离;等等,其主导思想可以说是以局部为重的“唯局部形技美”吧。 |
齐红茶系列大写意中国书画印拙笔例:
|
拙见引玉 现今常常听到:“我(或某某)的字画是取(或融合)百家之长”的一种让小生难以理解言者首尾的说法。若将一幅书画作品的个性风格比喻为一盘菜的味道特点时,酸、甜、苦、辣、咸等等“百味俱全 ”的“全 ”应该是等于没有特点的“无味”吧。 可以说个性化理论是有伴龄变化而又个性统一的一体,而不是随便就改换平台而随时随意取舍的百性的断片。没有个性化理论的主导是不可能创作出指纹风格的作品的。 有中国传统的书画创作不是凭空而出的奇,而是“人在书画中”的个性多样化的摸索、尝试、完善。其主导思想可以说是“人在书画中 ”;有继承地“意·笔的指纹性化育创始”是表现个性风格的最大可利用空间;而“借形写意,笔触一致,形神俱活,写意传神”可以说是其基本着眼点。 “创作”于现今社会算是高频率被使用的一个词汇,而对于其所表达的实际含义应该存在可进一步确认的空间。 从算数上说,按1天完成1幅创作,1年365天,艺术生涯50年来推算生涯创作数时:1幅/天×365天/年×50年/生涯=18250幅/生涯; 10天1幅则1825幅;100天1幅则183幅;1生1幅则1幅;可见,作品数与创作数是有本质区别的同时,也可以对创作的难易度有个具象的理解吧。 若将创作比喻为“不可分解,或可分解的原创模具”,将作品比喻为“原创模具产品,或原创分解模具的组装产品,或零件产品”时,作品数大于创作数是正常现象,而且至少使用的是“原创模具”。 然而,当“模具”是照搬别人的、又可分解的模具;一人又变为多人流水线时,其完成品的性质可以说是更加接近“山寨产品或不同山寨零件的照搬组装产品”的批量生产。 虽然对产品的市场价值的评价自有其市场规律,然而拙见以为,有指纹风格的“原创产品”,与“组装百家之长”的“山寨照搬组装批量产品”相比较,主导思想的“人在书画中”的“人数”是不一样的吧。 创作虽然是需要反复学习领悟、反复分析总结、反复搜肠刮肚、反复对比尝试,才能破壳而出的艰难过程,但创始也是艺术乃至文化发展的基本蕴育过程,优秀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创作这一根本环节。 由衷祝愿祖国传统书画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谨为小生一己之拙见引玉,敬请诸位方家多多教正! 2017年10月吉日,齐红 |
拙见引玉2 拙见引玉4 |
齐梦章 (1937-2011年) ● 简历 ● 大写意中国画(中国传统绘画文人画水墨画山水画花鸟画国画)画风 ● 大写意中国画(中国传统绘画文人画水墨画山水画花鸟画国画)画廊 1 ● 大写意中国画(中国传统绘画文人画水墨画山水画花鸟画国画)画廊 2 ● 艺术活动 ● 获奖 ● 所藏者简介 |
Copyright (C) Qi Hong. All Rights Reserved. |